【联系我们】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邓论部分辅导(一)

2014-9-26 00:00| 发布者: liqiang| 查看: 897| 评论: 0|原作者: liqiang

摘要: 一、邓小平理论(一)形成和发展1.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1)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2)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3)中国 ...

    一、邓小平理论
  (一)形成和发展
   1.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
  (1)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
  (2)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3)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知识点:
   a)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b)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形成理论轮廓
   c)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d)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e)“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提法
   f)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g)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把“三个代表”写入宪法
   2.科学体系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
   i.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
   ii.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国改革的进行。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
   d)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e)“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或称根本点。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f)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从9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
   a)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d)发展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e)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f)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g)战略步骤:“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h)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依靠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i)祖国统一问题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际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建设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社会历史条件: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
  (3)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我国当前的三大任务: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祖国的完全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三大任务。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1)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二)科学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含义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关系
   “三个代表”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先进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先进生产力必须有先进文化与之适应,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又从根本上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载体)。
   3.如何贯彻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历史意义(集中体现-对党的要求)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
   a)1980年邓小平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到1992年作出明确的科学概括,历时12年
   b)1980年5月,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
   c)1985年4月,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d)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命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2)含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特点
   答法一:
   a)把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b)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c)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d)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
   e)把发展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统一起来
   答法二:
   a)在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又可以一分为二,前两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后三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即价值目标。
   b)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4)意义
   a)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
   b)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
   c)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从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价值)标准的辩证统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与目标实现的辩证统一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根本上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d)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发展是硬道理(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4) 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3.三个有利于标准
  (1)内容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i.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ii.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iii.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意义
   a)“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为我们扫清了阻碍改革开放的种种“左”的思想和观念的障碍,它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种种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恢复了历时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b)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以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所决定的。
   c)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四、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一)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时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
   2.内容
  (1)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含义: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我们必须珍惜这些已经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倒退,决不能回过头搞资本主义。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很不成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没有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a)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这个阶段是由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经济现代化的程度)
   c)这个阶段是有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经济市场化的程度)
   d)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教科文卫的程度)
   e)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人民贫富差距的程度)
   f)这个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地区经济不平衡的程度)
   g)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体制改革的程度)
   h)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性,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
   i)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的总概括。
  (3)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答法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也就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
   答法二:
   i.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ii.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
   iii.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特点决定的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a)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意义中最重要的一点)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将它正式载入了党的章程。
   2.经济建设为中心
   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首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后,是建立强大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3.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作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4.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就是将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
   a)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b)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c)改革必然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经济纲领)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政治纲领)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文化纲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意义
  (1)这个基本纲领,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是我们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
  (2)这个纲领把经济、政治、文化作为有机统一整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关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3)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
  (4)这个基本纲领是我们党奋斗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一)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战略步骤
    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基本内容
  (1)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依据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步骤的第一个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是生产力水平低。
    b)我国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步骤的第二个依据是我国人口多、素质低。
    c)我国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步骤的第三个依据是我国资源短缺。
   (3)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a)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
    b)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发展战略
    c)即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根据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大确定本世纪前20年的具体奋斗目标是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建设小康社会的做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今年新的提法)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为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的科学规划。
    2.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刚刚工业化,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一种是基于型增长方式(提高劳动效率,规模不变,产出提高)。
    3.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生: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2)工业、建筑业是主导-产生: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3)除(1)(2)外的所有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产生:服务业      的分离
    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方针:大力发展第I产业,调整和提高第II产业,积极发展第III产业。
    4.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
   (1)区域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思是邓小平提出的:优先发展东部,由东部带动中部、西部发展(梯次发展)
   (2)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个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3)发展地区经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a)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b)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的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整体优势
    c)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d)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促进和引导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实践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出处: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a)以人为本,坚持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b)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地人的利益。
    3.和平崛起是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战略理念

成人高考报名!一年一次,全国统考,毕业证教育部电子注册,全国承认学历!

高起专:高中、中专、技校及其他社会在职人员可报考。

专升本:国家承认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可报考。

    

2014年成人高考报名注意事项ReadNews.asp?NewsID=6022

学习地址:济南市花园路58号历城区党校(历城区教育局南邻)大门口接待处。
咨询电话:0531—69951586  15552879166  13176021506 
邮    箱: 
ck@sdcknet.cn    QQ:873877093  907885453
网    址:山东省成人教育考试网 
www.sdcknet.cn
乘车路线:坐30路、80路、118路、201路到辛祝路南口站下车,乘11路、138路、308路、K11路、K91路、K163路到华信路北口站下车,花园路与华信路十字路口向东50米路南路边有个灰色高楼雅琳商务酒店、幸福时光KTV西面胡同,第一个大门是历城教育局第二个大门就是历城区党校,大门口就是成考报名咨询接待处。




 
 
成考咨询
成考咨询
职业资格
联系电话
花园路58号:
0531-69951586
山大路175号:
0531-58587197
奥体西路1222号:
0531-58587196
欢迎咨询
 

济南市花园路58号(历城党校)|电话:0531-69951586 QQ:873877093|Archiver|山东省成人教育考试网 ( 鲁ICP备17001456号-1   

GMT+8, 2024-12-22 11:33

返回顶部